- 瑞晨互联
- 2025-06-30
- 瑞晨互联
光伏未来发展前景预测——突破阴霾,驶向光明
一、光伏产业现状剖析
近年来,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在全球能源版图中占据了愈发重要的地位。从产能数据来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基地,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及组件的产量均在全球占比极高。然而,在快速扩张过程中,行业也陷入了产能过剩的困境。2024 年,多晶硅价格下滑超 35%,硅片价格下滑超 45%,电池片、组件价格下滑超 25% ,产业链价格的暴跌使得众多企业陷入亏损泥沼。前三个季度,隆基绿能、TCL 中环、通威股份等 5 家企业合计亏损超 200 亿元 。
在市场应用方面,分布式光伏与集中式光伏共同发力。截至 2024 年前三季度,中国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 8522 万千瓦,超过集中式光伏,累计装机即将占据光伏总装机的 “半壁江山” 。但受政策变动影响,如多地出台分布式光伏参与市场化交易政策,以及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工商业取消全额上网等规定,使得分布式光伏开发面临不确定性,部分开发商已暂缓项目开发。
二、技术创新引领未来发展
(一)电池技术迭代升级
- BC 电池技术异军突起:BC(背接触)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以 IBC、HPBC 为代表的背接触电池量产效率突破 26% 。隆基绿能在 BC 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5 月份将 HBC 的光电转换效率推到 27.3%,刷新单结晶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10 月,其 HPBC 技术升级到 2.0 并推动规模化生产 。爱旭股份的 ABC 组件在 TaiyangNews 全球组件量产效率排行榜中连续 21 个月居首位,量产效率达 24.2% 。2025 年,隆基规划年底 HPBC 2.0 形成约 50GW 产能,爱旭济南基地 10GW 产能也预计投产,届时其 ABC 组件产能将达 35GW 。随着 BC 产能的提升,成本将大幅下降,其有望挑战 TOPCon 的主流地位。
- 钙钛矿及叠层技术崭露头角:钙钛矿 - 晶硅叠层电池实验室效率突破 32% ,中试线量产在即。协鑫、隆基等巨头已展示出大尺寸、高效率的叠层组件,并启动 GW 级产线规划。低温银浆替代方案使电池银耗量降至 10mg / 片以下 ,单瓦非硅成本降低约 0.1 元。这些技术的发展将大幅提升光伏转换效率,降低度电成本,为光伏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智能化运维与管理提升效率
随着光伏项目参与市场化交易,对发电量及电价的精准预测至关重要。电站业主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和专业化运营,AI 等智能化手段成为标配。通过智能化监测系统,可实时掌握光伏电站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减少设备故障损失;利用大数据分析,能优化电站运维策略,提高发电效率。例如,一些光伏电站采用智能清扫机器人对光伏板进行清洁,保证其发电性能;通过智能算法预测天气变化,提前调整发电策略。智能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将显著提升光伏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市场格局重塑与拓展
(一)产能出清与行业整合加速
2024 年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引发低价恶性竞争,大量企业亏损。为此,政府和行业协会纷纷出手调控。11 月,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 (2024 年本)》等,将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由 20% 提升至 30% 。12 月 5 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牵头 33 家企业联合签署自愿控产的自律公约 。这些举措将在 2025 年促使产能出清,行业整合加速。预计 2025 年将出现更多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案例,且不再局限于电池、组件环节,通过整合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行业集中度,使优势企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二)区域化与全球化发展并进
- 区域化特征凸显:根据政策导向,2025 年 6 月 1 日起投产的新能源增量项目,其每年新增纳入机制的电量规模由各地根据多种因素确定 。分布式光伏开发将围绕负荷中心开展,高能耗企业聚集、用电需求高的地区,开发动力更大。如在一些工业聚集区,企业为降低用电成本,对分布式光伏项目投资积极性高。这种区域化发展趋势要求企业在项目布局时,充分考虑当地能源需求、政策环境及消纳能力,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
- 全球化布局深入推进: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市场持续发力,产能出海步入 “收获期”。中东地区已有至少 8 家中国光伏企业宣布建厂计划 。欧洲、美洲、中东非等市场光伏新增装机需求旺盛,据集邦咨询预测,2025 年欧洲、美洲光伏市场新增装机有望达 101.5GW 和 92.8GW,中东非市场达 37.5GW 。但企业在海外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如需克服贸易壁垒,避免低价竞争,注重品牌建设与技术输出,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四、应用场景多元化拓展
(一)“光伏 +” 模式创新
- 光伏 + 农业、畜牧业:“板上发电 + 板下种植 + 板间养殖” 模式在多地得到应用。在光伏板下种植适合沙漠环境的经济作物、牧草或固沙植物,如在内蒙古部分项目中种植梭梭、四翅滨藜等,部分地区还接种肉苁蓉;板间开展养殖活动,动物粪便为植物生长提供肥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高项目综合效益。
- 光伏 + 建筑(BIPV):BC 电池凭借美观性在 BIPV 场景中渗透率快速提升。光伏建筑一体化将光伏发电与建筑相结合,既能满足建筑自身用电需求,又能将多余电力并网,如一些新建商业建筑、居民住宅采用 BIPV 设计,在实现绿色建筑的同时,增加了建筑的科技感与附加值。
- 光伏 + 交通: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停车场等区域安装光伏设施,为电动汽车充电提供电力,实现交通领域的绿色能源补给。部分地区还尝试在道路路灯上集成光伏板,利用太阳能为路灯供电,降低能耗。
(二)海上光伏迎来发展机遇
在土地资源受限的情况下,海上光伏成为重要发展方向。2024 年,上海发布《上海市 2024 年度 “风光同场” 海上光伏项目竞争配置工作方案》,申报规模上限合计 350 万千瓦;江苏印发《江苏省海上光伏开发建设实施方案(2025 - 2030 年)》,拟开展 60 个海上光伏项目场址建设工作,规模 27.25GW 。国家层面也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海上光伏规范发展。尽管海上光伏在设备可靠性、施工及运维等方面存在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将在未来光伏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为沿海地区提供大量清洁能源。
五、政策支持与保障
(一)国家政策持续发力
中国提出 “双碳” 目标,明确 2028 年实现全社会碳达峰,通过特高压电网建设推动清洁能源跨区域调配。国开行设立 5000 亿元专项贷款支持光伏、风电等项目 。同时,欧盟、美国等通过碳关税、补贴政策强化清洁能源布局,将光伏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领域。各国政策的支持为光伏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从项目建设、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等各环节给予鼓励与扶持。
(二)行业规范与自律加强
面对行业产能过剩与无序竞争,工信部发布相关规范条件和管理办法,加强行业规范管理。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企业签署自律公约,呼吁企业避免低于成本投标,公布组件最低成本价,引导行业有序竞争。行业规范与自律的加强,有助于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