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晨互联
  • 2025-07-01
  • 瑞晨互联

光伏行业风云变幻:政策、市场与企业的多重博弈

一、政策驱动下的市场波动
2025 年,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 号),成为推动光伏市场变化的关键因素。前者规定 5 月 1 日前并网投产的工商业分布式项目,仍可享受全额上网补贴,此后新项目只能选择自发自用或余电上网,原有补贴模式彻底终结。后者以 2025 年 6 月 1 日为 “新老划段” 分水岭,对存量和增量项目采取不同价格结算方式。
受此影响,国内光伏市场出现了 “430”“531” 抢装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5 年 1 - 5 月,国内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达 197.85GW,同比增长近 150%,5 月单月新增装机量更是高达 92.92GW,较 4 月份大增 105.48%,较 2024 年同期暴涨 388.03%。然而,随着抢装潮结束,终端需求迅速落入低谷和真空期。行业对下半年装机需求普遍持悲观态度,上海有色网光伏首席分析师史真伟预测,三季度市场月度装机量最低点可能重回十几 GW,年末装机高点预期也较低。
二、行业产能过剩与价格困境
在过去几年,光伏行业产能持续扩张,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基地,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及组件产量在全球占比极高。但这种快速扩张带来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2024 年,光伏行业陷入亏损困境,进入 2025 年,尽管在抢装潮刺激下部分产品价格短暂回升,但整体行业亏损局面仍未改变。
华夏能源网 & 华夏光伏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Top5 五大光伏龙头合计亏损 83.77 亿元,每家归母净亏损都在 13 亿元以上。产能过剩导致产业链价格暴跌,2024 年多晶硅价格下滑超 35%,硅片价格下滑超 45%,电池片、组件价格下滑超 25%。即便在抢装潮期间价格有所反弹,如 3 月份组件价格环比涨幅超过 30%,分布式组件均价涨至 0.76 元 / W,头部企业报价重回 0.8 元 / W 时代,但鉴于供需严重错配,这只是短暂现象,价格很快再次陷入低迷。
三、企业的应对策略与市场布局
面对行业困境,各大光伏企业纷纷调整战略。在市场走势判断上,隆基绿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龙头企业基本认为 2025 年全球光伏装机会有微量增长,中国市场仍会有正向增长,同时新兴市场如中东、印度、东南亚、拉美等将保持较快增长。基于此,各企业在出货目标上基本与 2024 年持平。例如,晶科能源、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的组件出货目标分别为 85 - 100GW、80 - 90GW、70 - 75GW、75 - 85GW,通威股份组件出货目标为 45 - 50GW,与 2024 年出货量相比波动不大。
在战略调整方面,企业主要从国内升级降本和海外聚焦利润两方面着手。国内,隆基绿能加快 BC 产能升级,预计到今年年底 BC 二代产能将增加到 50GW;天合光能继续推动 TOPCon 技术迭代,计划 6 月投产 TOPCon2.0,并建立晶体硅钙钛矿叠层电池中试线;晶科能源计划今年完成 40% 以上产能升级改造,通过新技术提升 TOPCon 性能并降低成本;晶澳科技则在提升 TOPCon 电池效率同时,考虑投入部分 BC 产能。海外市场,天合光能注重在欧洲、澳洲等高利润市场保持市占率;晶澳科技积极开拓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并加速推进阿曼项目建设;晶科能源通过技术输出合作获取海外市场份额。此外,储能业务成为部分企业打造新增长曲线的重点,如晶科能源将 2025 年储能产品出货目标确定为 6GWh。
四、行业未来展望
尽管当前光伏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但从长期来看,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技术创新将持续推动行业进步,BC 电池技术产业化进程加速,钙钛矿及叠层技术有望实现突破,智能化运维与管理也将提升行业效率。随着政策的进一步完善,行业规范与自律加强,产能过剩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新兴市场的崛起为光伏行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光伏 +” 模式在农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将不断拓展市场边界。
然而,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克服诸多困难。企业需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政策制定者也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加强对行业的引导与支持。只有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光伏行业才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从困境中突围,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