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晨互联
  • 2025-08-28
  • 瑞晨互联

电网侧储能电站市场前景: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潜力无限

政策环境:利好频传,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政策端对电网侧储能电站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24 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共享储能参与市场,建立健全储能容量电价机制,按 “成本 + 合理收益” 原则核定,这一政策极大改善了储能项目的盈利性。同时,《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明确鼓励共享储能发展,为电网侧储能电站的建设与运营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地方层面同样积极响应。广东、青海、山东等地纷纷出台共享储能相关政策,加速完善配套服务。以云南省为例,2024 年 12 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型共享储能发展的通知》,提出 2025 年继续实行 “新能源 + 储能” 机制,集中式风电和光伏按不低于装机容量 10%/2 小时配置储能容量,未配储则按装机规模的 10% 购买系统调节服务。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推动了新能源的消纳,也为电网侧储能电站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技术发展:迭代升级,为行业注入新动力
储能技术的不断创新是电网侧储能电站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锂离子电池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储能技术,正朝着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方向持续迭代。部分企业研发的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较上一代提升了 15%,循环寿命超过 10000 次,能够更好地满足电网侧储能的需求。
液流电池也取得显著进展,全钒液流电池凭借其安全性高、充放电深度大等优势,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备受关注。一些全钒液流电池项目实现了系统效率的提升,达到了 80% 以上,降低了度电成本。此外,钠离子电池由于其资源丰富、成本较低的特点,商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多家企业已经实现钠离子电池的小批量生产,有望成为电网侧储能的重要补充。
智能化技术在电网侧储能电站中的应用也日益深入。通过 AI 算法优化充放电策略,可使储能电站综合收益提升 15%,在澳大利亚霍恩斯代尔储能项目中,智能化管理系统将电池循环寿命延长至 15 年以上,有效提升了储能电站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
市场需求:新能源并网与电力保供催生庞大需求
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其间歇性、波动性对电力系统稳定性和消纳能力带来了严峻挑战。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超过 2 亿千瓦,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不断提高。为保障新能源的高效消纳和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电网侧储能电站的需求急剧增长。
以四川省为例,为缓解成都电网负荷 “尖峰化” 问题,试点建设了彭州、龙泉驿等 5 个装机容量为 10 万千瓦 / 20 万千瓦时的电网侧储能电站。其中,新津邓双储能电站于 2025 年 5 月 26 日正式投运,能够在负荷高峰时段提供 10 万千瓦保供顶峰能力,预计每年可向电网提供约 6000 万千瓦时调峰电量,有效提升了电网的调节能力。
在电力保供方面,电网侧储能电站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电网遭遇设备故障、自然灾害冲击时,可作为系统级应急电源,为医院、通信枢纽等关键负荷提供紧急电力支撑。例如,在 2024 年度夏度冬期间,河北、江苏、湖南等省的新型储能最大顶峰同时率均达到 80% 以上,有力保障了电力供应。
商业模式:多元化探索,提升项目盈利能力
目前,电网侧储能电站的商业模式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租赁费收入是大部分独立共享储能电站最主要的收益来源,通过容量租赁方式实现新能源配储,避免了新能源场站过多的投资成本。同时,储能电站还可通过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获取收益,在电力低谷时段低价吸纳过剩新能源电力进行储备,在用电高峰释放储备电力,利用峰谷价差实现盈利。
此外,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也是重要的盈利途径。储能电站可为电网提供调频、调峰、备用等辅助服务,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在一些地区,独立储能还可通过特殊充放电价政策获取补偿,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的盈利能力。
竞争格局:企业加速布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众多企业纷纷加速在电网侧储能电站领域的布局。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企业凭借在储能电池研发与生产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储能项目建设;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电网企业则依托自身的电网资源和运营经验,大力推进电网侧储能电站的投资与建设;此外,阳光电源、上能电气等系统集成商也在不断提升系统集成能力,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海外市场方面,Tesla、Fluence、Wartsila 等企业在全球电网侧和电源侧储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中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成本优势的凸显,如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企业也在加速出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全球市场竞争格局日趋激烈。
挑战与应对: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
尽管电网侧储能电站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成本方面,关键材料如高端隔膜、电解液等依赖进口,受国际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导致储能系统成本居高不下。标准体系方面,不同地区储能并网标准不统一,增加了企业跨区域运营成本。安全性方面,上半年发生多起储能电站火灾事故,对储能电站的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应对这些挑战,政府需进一步加大对储能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关键材料国产化替代,降低储能系统成本;加快完善储能行业标准体系,统一并网标准,促进市场规范化发展;同时,加强对储能电站安全监管,完善消防技术和监管体系,提升储能电站的安全性。企业则应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产品性能和安全性,通过规模化生产、优化供应链管理等方式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