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电力市场化交易分析
多年来,我国分布式光伏产业在补贴政策扶持下迅速发展。截至 2024 年底,分布式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到 3.7 亿千瓦,在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随着产业规模扩张,补贴驱动的弊端逐渐显现,如部分项目过度依赖补贴、市场机制不完善等。为此,国家政策导向逐步转变。
2024 年发布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明确了电力市场发展的 “路线图” 和 “时间表”,要求 2025 年前新能源市场化消纳占比超过 50%,2029 年前实现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 。2025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 号),提出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这一系列政策标志着分布式光伏从补贴依赖走向市场化竞争,通过市场机制引导新能源与调节电源、电网协调发展,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对于具备分时计量、通信及控制系统的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可直接对接电力市场。这种模式下,项目能够依据市场电价实时波动,灵活调整发电策略。例如,在现货市场峰谷价差明显时,项目可在电价高峰时段加大发电出力,低谷时段适当减少,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但直接参与市场也意味着项目需直面市场风险,对项目运营方的市场分析与预测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中小分布式光伏项目,尤其是屋顶光伏,技术条件和资金实力相对薄弱。通过第三方平台或虚拟电厂将分散项目 “打捆” 入市的聚合参与模式,降低了单个项目的技术门槛与入市成本。在这种模式下,聚合主体与项目业主协商收益分配。比如,某虚拟电厂聚合了多个中小型屋顶光伏项目,通过优化调度,提升整体发电效率,与项目业主按约定比例分享收益,实现互利共赢。不过,项目业主需关注分成比例、合同条款等细节,保障自身利益。
自用比例低、消纳能力弱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可选择被动参与模式,即通过电网代理参与绿电交易,无需进行设备改造。但该模式下,项目电价由市场决定,收益稳定性较差。例如,一些偏远地区的小型分布式光伏项目,由于当地电力需求有限,通过电网代理交易时,电价受市场供需影响波动大,收益难以保障。
尽管国家层面政策框架已搭建,但分布式光伏参与电力市场的计量、结算等具体规则尚不完善。不同地区在政策执行上也存在差异,给项目投资与运营带来不确定性。以余电上网为例,各地合同范本、结算周期各不相同。对此,地方政府需尽快出台实施细则,统一标准,明确规则,为市场主体提供清晰指引。同时,针对绿证与 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可能存在的重复计算问题,应建立统一的环境权益登记平台,避免 “双重补贴” 争议,确保市场公平。
随着分布式光伏装机量快速增长,部分区域配电网承载力面临考验。一些地区电网基础设施薄弱,难以承载大量分布式电源接入,制约了项目发展。例如,在一些老旧城区,电网容量有限,新增分布式光伏并网困难。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加大电网建设与改造投入,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增强对分布式电源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可借鉴山东 “分级接入” 模式,按容量分层管理,优先保障小容量分布式光伏项目接入,合理分配电网资源。
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交易后,项目收益受市场电价波动影响大。同时,新增的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系统备用费、政策性交叉补贴、辅助服务费用等,增加了项目成本。以山东为例,2025 年新并网分布式光伏需按 15% 电量比例参与市场交易并承担费用,大幅压缩了项目净收益 。面对这一情况,项目方需优化投资策略,缩短投资周期,如采用 “3.5 年送电站” 模式,加速资金回笼;降低非技术成本,与屋顶业主协商降低租金,严格控制居间费等中间成本。
随着分布式光伏需满足 “可观、可测、可调、可控”(四可)要求,技术创新成为必然。功率预测、分时计量、远程调控等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满足电网考核标准,还能提升项目发电效率与市场竞争力。例如,通过安装智能电表与功率预测系统,项目可精准掌握发电情况,合理安排发电计划,减少因预测不准导致的偏差考核成本。此外,分布式光伏与储能、智能电网等技术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在市场化交易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为分布式光伏开拓新的盈利增长点。绿证交易成为重要一环,分布式光伏项目通过核发绿证,可获得额外绿电溢价收入(约 0.03 - 0.05 元 / 度) 。如某 10MW 分布式项目,年发电量约 1100 万度,通过绿证交易可增加可观收益。此外,“光伏 +” 模式不断涌现,在工业园、数据中心等场景开发 “自发自用 + 储能” 项目,规避隔墙售电限制;参与虚拟电厂运营,聚合分布式资源参与需求响应,获取调峰补偿收益。
分布式光伏发展呈现区域协同与全球化趋势。在国内,中西部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电网消纳能力相对较强,成为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新热点。同时,不同地区间通过电力交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如西部分布式光伏余电可通过特高压输电通道送往东部负荷中心。在国际市场,中国分布式光伏技术与产品凭借性价比优势,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及新兴市场受到青睐,企业通过技术输出、项目投资等方式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拓展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