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晨互联
- 2025-07-08
- 瑞晨互联
光伏行业内卷:现状、成因与破局之道
一、光伏行业内卷现状
(一)产能严重过剩
在过去几年,受光伏行业高景气度吸引,大量资本涌入。各大企业纷纷开启激进扩产计划。2022 - 2023 年期间,阿特斯、晶澳科技、隆基绿能、晶科能源等行业巨头都宣布了巨额投资的扩产项目。如阿特斯投资 600 亿元在青海海东建设全产业链基地,晶澳科技 7 次官宣扩产,累计投资近 500 亿元。这导致到 2024 年,全球光伏产能已达 1200GW,远超当年约 600GW 的实际需求。国内组件排产在 2025 年初降至 34.8GW,环比下降 20%,开工率普遍不足 50% ,产能过剩问题极为突出。
(二)价格战激烈
产能过剩直接引发了激烈的价格竞争。2025 年初,国内单晶 PERC 组件价格跌破 0.65 元 / W,N 型 TOPCon 组件价格同比下跌 29%。硅料价格也从 2024 年初的 65 元 /kg 跌至 39.5 元 /kg 。部分企业陷入 “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的恶性循环,行业整体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从企业业绩表现来看,2024 年,A 股 68 家光伏设备企业合计亏损约 257 亿元,而在 2023 年则合计盈利 993 亿元 ,行业盈利状况急转直下。
(三)专利诉讼频发
随着竞争加剧,企业在技术领域的争夺也愈发激烈,专利诉讼在行业龙头之间频频出现。晶科能源在澳大利亚起诉隆基绿能侵权,此前已在中国、日本、美国发起多起诉讼,矛头直指 PERC 和 TOPCon 技术专利。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还形成技术联盟(TOPCon 专利共享),联合对抗隆基绿能、阿特斯等对手。这反映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试图通过专利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市场地位和技术优势。
二、光伏行业内卷成因
(一)行业高景气引发过度投资
前些年,光伏行业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其高增长、高利润的特点吸引了大量企业进入,不仅包括传统光伏企业的扩张,还有许多跨界资本的涌入。企业普遍对市场前景过度乐观,纷纷制定大规模扩产计划,期望在市场中抢占更大份额。然而,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未能跟上产能扩张的步伐,最终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为内卷埋下了伏笔。
(二)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
部分地方政府出于发展本地经济、增加政绩等目的,热衷于招商引资光伏项目。在项目引进过程中,给予企业大量土地、政策优惠以及资金支持。据不完全统计,仅 2024 年光伏行业投资额超 8000 亿元 。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机制,使得企业在决策时更多考虑政策红利,而非基于市场实际需求。即使在行业产能过剩明显的情况下,仍有企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继续上马新项目,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和行业竞争。
(三)市场退出机制不完善
在光伏行业,经营主体退出机制不健全。当企业面临产能过剩、价格下跌等困境时,由于各种原因,如债务问题、地方保护等,难以顺利退出市场。一些低效产能、落后产能持续存在,继续参与市场竞争,通过低价策略争夺市场份额,导致市场竞争进一步恶化,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产品质量监管不到位,也给低质低价竞争留下了空间,进一步扰乱了市场秩序。
三、光伏行业破局内卷的策略
(一)政策引导与市场监管强化
- 严控新增产能:政府应加强对光伏行业的宏观调控,严格审批新增产能项目,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对于不符合行业发展规划、技术水平落后的项目,坚决不予批准。
- 推动落后产能退出: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鼓励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例如,对主动关停落后产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同时,加强环保、能耗等方面的标准执行力度,迫使落后产能退出市场。
- 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光伏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低价倾销、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检测和监督,确保市场上的光伏产品符合相关标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企业技术创新与差异化发展
- 加大研发投入:企业应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探索新的技术路线和工艺。例如,在当前光伏技术领域,钙钛矿叠层技术成为下一代技术焦点,头部企业已推出钙钛矿叠层组件,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企业应积极布局此类前沿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
- 推进技术迭代:加快现有技术的迭代升级,提高产品效率和质量。如晶科能源自主研发的 182N 型高效单晶硅电池(TOPCon)转换效率达到 27.02%,创造了新的纪录。通过技术迭代,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率、更高功率的组件产品,以差异化竞争打破价格内卷。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及时申请专利,维护自身技术成果。同时,行业内应加强知识产权的交流与合作,避免恶意的专利诉讼,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三)优化产能布局与产业链协同
- 产能 “出海”:面对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可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通过产能 “出海”,规避贸易壁垒,开拓新兴市场增量需求。例如,深蓝汽车积极进入欧洲市场,光伏企业也可借鉴类似经验,根据不同区域市场的特性,调整产能布局,实现与全球市场需求的动态匹配。
- 深化产业链协同:企业应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变。通过 “垂直一体化” 模式,整合 “硅片 — 电池 — 组件” 全链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在价格竞争中的韧性。同时,拓展下游应用场景,如布局 “分布式光伏”“光伏 + 储能”“光伏制氢” 等新领域,打开新的增长空间。此外,积极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通过优化发电曲线、参与调峰辅助服务等方式提升收益。
四、结论
光伏行业的内卷问题已对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要破解这一困境,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多方协同努力。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规范行业发展秩序;企业要坚持技术创新,优化产能布局,深化产业链协同,通过差异化发展提升自身竞争力。只有这样,光伏行业才能走出内卷困境,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