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晨互联
- 2025-07-28
- 瑞晨互联
风电行业 2025:政策护航、市场扩容与技术突破下的发展新篇
一、政策持续发力,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政策的有力支持是风电行业稳步前行的重要保障。2025 年以来,多项政策相继出台,为风电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海上风电方面,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的通知》,明确要优化海上风电布局,鼓励深远海风电开发,建立健全海上风电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通知提出,到 2030 年,深远海风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 5000 万千瓦,这一目标为海上风电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对于陆上风电,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出台配套政策。内蒙古自治区发布《关于促进陆上风电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快存量风电项目提质增效,推进风光大基地陆上风电项目建设,同时完善风电消纳机制,保障风电全额消纳。
在并网和电价方面,《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明确,风电项目可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通过市场化方式确定上网电价。这一政策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风电项目的经济性和竞争力。
二、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国内外需求双增长
2025 年上半年,风电行业市场表现亮眼,国内外需求均呈现增长态势。
国内市场方面,上半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 45GW,同比增长 20%。其中,海上风电新增装机 12GW,同比增长 35%,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重要引擎。从区域分布来看,海上风电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广东上半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达 4.2GW,位居全国首位;陆上风电则以内蒙古、新疆、甘肃等西北地区为主,内蒙古上半年陆上风电新增装机 8.5GW,表现突出。
国际市场同样精彩纷呈。我国风电设备出口持续增长,上半年出口额达 230 亿美元,同比增长 25%。东南亚、中东和非洲地区成为出口新亮点,对越南、沙特阿拉伯、南非等国家的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 40%、38% 和 52%。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等龙头企业海外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其中金风科技上半年海外新增订单达 8GW。
此外,风电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也为市场注入新活力。“风电 + 储能”“风电 + 制氢” 等模式在多地试点并取得良好效果。江苏盐城的 “风电 + 储能” 项目,通过配套储能系统,有效提升了风电消纳率,项目整体收益提高了 15%;新疆库车的 “风电 + 制氢” 示范项目,利用风电产生的绿电制氢,年产能达 1 万吨,为当地工业发展提供了清洁燃料。
三、技术创新成果丰硕,推动行业提质增效
技术创新是风电行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2025 年上半年,风电技术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在风机大型化方面,海上风电单机容量不断刷新纪录。明阳智能研发的 18MW 海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叶片长度达 140 米,扫风面积超过 5 万平方米,单机年发电量可达 8000 万千瓦时,是目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发电效率最高的海上风电机组。该机组采用了智能化控制、轻量化设计等多项新技术,能够适应复杂的海上环境,有效降低度电成本。
陆上风电在低风速地区的适应性技术也有新进展。远景能源推出的 EN-171/5.5MW 低风速风机,通过优化叶片气动设计和传动系统,在年平均风速 5.5 米 / 秒的地区,年发电量较同级别机型提升 10% 以上,大大拓展了陆上风电的可开发区域。
在运维技术方面,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金风科技开发的风电 AI 运维平台,整合了无人机巡检、传感器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能够实现风机故障提前预警,预警准确率达 90% 以上,将机组非计划停机时间缩短了 30%,运维成本降低了 20%。
叶片技术也有新突破。中材科技研发的碳纤维叶片,重量较传统玻璃纤维叶片减轻 30%,疲劳寿命提高 50%,同时具备更好的抗风载性能,能够适应更高风速的环境,为风机大型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尽管风电行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供应链方面,部分关键零部件如高端轴承、控制系统芯片等仍依赖进口,受国际形势影响,供应链稳定性面临考验。对此,行业加大了国产化替代力度,瓦轴集团研发的大型风电轴承通过了 1500 小时寿命测试,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开始批量应用;华为推出的风电专用芯片,在算力和可靠性方面满足要求,逐步替代进口芯片。
成本压力依然存在。原材料价格波动、海上风电建设成本较高等因素,对企业盈利造成一定影响。企业通过优化设计、规模化生产、提高管理效率等方式降本增效,明阳智能通过优化 18MW 风机的生产工艺,单位成本降低了 8%;三峡能源在海上风电项目建设中,采用一体化施工方案,建设周期缩短了 20%,成本降低了 12%。
并网消纳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随着风电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部分地区电网调节能力不足,风电弃风率有所回升。上半年全国风电平均弃风率为 3.2%,较去年同期上升 0.5 个百分点。对此,国家加快了跨区输电通道建设,“陇电入鲁”“青豫直流” 等输电工程满负荷运行,提高了风电跨省消纳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电力市场机制,鼓励风电参与辅助服务市场,通过调峰、调频等获取额外收益,提高了风电的经济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