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晨互联
  • 2025-07-30
  • 瑞晨互联

政策红利与技术突破双轮驱动 2025 年储能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

一、政策引领:《行动方案》开启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周期

2025 年 2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 2027 年实现储能产品性能显著增强、产业生态更加完善的目标。该政策首次将储能安全标准纳入强制性目录,并鼓励构网型储能、长时储能等新技术应用,推动储能从 “配储” 向 “独立市场主体” 转型。例如,贵州省率先出台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细则,允许独立储能通过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市场获取收益,标志着储能市场化机制进一步完善。

二、技术迭代:大容量电芯与新材料改写行业格局

在技术创新层面,储能行业正经历 “大容量化” 与 “材料革命” 的双重变革。海辰储能全球首款千安时级∞Cell 1175Ah 电池于 2025 年 6 月量产,其 20 尺集装箱系统容量达 6.25MWh,循环寿命超 15000 次,度电成本较传统方案下降 30%。与此同时,钠离子电池商业化进程加速,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推出的储能系统已在 - 40℃极端环境中实现稳定运行,预计 2025 年全球钠电储能出货量将突破 5GWh。

 

固态电池领域同样取得突破,清陶能源在浙江嘉兴投运的 466kWh 固态电池项目,能量密度达 280Wh/kg,成为长时储能场景的新标杆。AI 技术的深度融合则进一步提升行业效率,远景储能的 EN 8 Pro 系统通过数字孪生与智能算法,实现运维成本降低 60%,并在沙特 24GWh 储能项目中成功应用。

三、场景拓展:光储氢一体化项目落地提速

在应用场景方面,“光储氢一体化” 模式成为行业新热点。江苏如东的 400MW 海上光伏项目配套 60MW/120MWh 储能站与 1500 标方 / 小时制氢站,通过 “板上发电、板下制氢” 模式,预计年发电量达 4.8 亿千瓦时,同时可减排二氧化碳 40 万吨。沙特作为新兴市场代表,其 24GWh 储能招标吸引宁德时代、晶科能源等 9 家中国企业参与,标志着中国储能技术正加速融入全球能源体系。

四、未来趋势:长时储能与国际化布局成关键

展望下半年,长时储能与构网型技术将成为竞争焦点。中核集团、华能集团等央企在集采中明确要求 4 小时以上系统,推动行业向 “储能 + 电网稳定性” 方向升级。与此同时,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海辰储能与 El-Mor 签署罗马尼亚项目协议,宁德时代在澳大利亚投运的 2GWh 储能站已实现电网黑启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