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晨互联
- 2025-08-13
- 瑞晨互联
储能行业:突破内卷,迈向共赢新时代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储能技术作为关键支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我国储能产业在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已取得显著成就。然而,随着行业的快速扩张,一系列挑战也随之而来,如何突破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下储能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业规模高速增长,技术创新成果斐然
“十四五” 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发展政策体系初步构建,产业发展稳步推进。截至 2024 年底,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 7376 万千瓦 / 1.68 亿千瓦时,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 40%,成为全球储能市场的重要力量。
技术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我国储能领域成果丰硕。2024 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 56 个新型储能试点项目,涵盖十余种技术路线,多个项目为国内首次工程应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30 万千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建成投产,推动了国产化大容量空气压缩机、透平装备的研发应用,使我国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位居世界前列;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的落地,进一步深化了大型钠离子储能电站的应用探索;多地构网型储能项目的建成,有效提升了新型储能支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能力。
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生态隐忧逐渐显现
尽管我国储能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在高速扩张过程中,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生态隐忧也逐渐浮出水面。
企业间的技术专利诉讼风波不断发酵,成为行业关注焦点。以宁德时代为例,其以不正当竞争纠纷、专利侵权等为由,对多家储能企业发起诉讼,引发了行业内对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竞争关系的深刻反思。这些法律纷争不仅反映了企业对市场份额的争夺,也凸显了行业在技术创新与专利保护方面的矛盾。
与此同时,“价格战” 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过去两年,储能电芯价格降幅超 50%,2024 年锂电储能系统中标均价降至 0.574 元 / Wh,同比下降 47.82%,2025 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 0.4848 元 / Wh,同比下降 29.94%。尽管 2025 年上半年装机规模同比增长 120% 突破 80GW,但行业平均利润率却从 2022 年的 15% 降至不足 5%,部分企业电芯报价甚至跌破 0.4 元 / Wh 的盈亏平衡线。不合理的低价竞争不仅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削弱了技术创新动力,还可能对储能设备的运行安全构成威胁。
政策引导回归理性,行业呼吁良性竞争
面对行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及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密集出台政策进行纠偏,引导行业回归理性竞争。
去年 12 月,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组织近 30 家龙头企业召开闭门研讨会,推动反内卷、反低于成本价竞争的行业自律公约落地;今年 2 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加强产能监测预警、防范无序发展,同时强化专利侵权与市场垄断惩治,以政策硬约束倒逼行业回归技术竞争轨道;今年 7 月,相关会议着重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为行业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行业内众多企业也积极响应,呼吁摒弃内卷式竞争,回归技术创新本源。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公开呼吁储能行业竞争应回归技术本源,完善专利保护与反垄断平衡机制;多家行业企业在公开场合作出表态,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核心技术创新、细分市场深耕和增量市场开拓中,倡导共荣共生的发展模式。
回归创新本源,展望行业未来
在政策引导与行业共识的推动下,储能产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回归技术创新本源,成为企业突破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企业应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在长时储能、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上寻求突破,以差异化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行业从 “价格竞争” 向 “价值竞争” 转变。通过优化产业生态,合理规划产能、淘汰落后技术、加强上下游协同,避免重复投资与资源浪费,构建 “创新共研、成本共摊、市场共享” 的产业链集群效应。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凭借我国在储能技术与规模化应用方面的优势,提升全球话语权,缓解国内市场竞争压力。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储能已成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关键技术装备。“数绿协同” 的新范式正为新型储能从 “装机竞赛” 向价值创造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思路和商业模式支撑。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 2025》显示,2024 年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达 911 小时,较前年增长 300 小时,在夏季峰值期间,新型储能充分发挥 “超级充电宝” 功效,为顶峰时段电力保供贡献了关键力量。在 “双碳” 战略背景下,各项储能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多类新型储能技术向商业化应用过渡。
储能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储能产业将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企业应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以创新为引领,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共同推动储能行业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