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晨互联
- 2025-09-24
- 瑞晨互联
政策双轮驱动:市场机制与规模化目标确立
2025 年 9 月,《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 年)》与新能源消纳新政的密集落地,为网侧储能注入强心剂。前者明确 2027 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 1.8 亿千瓦、带动 2500 亿元投资的目标,后者通过差异化输配电费机制(如容(需)量电费 = 现行费用 + 电压等级电价 × 负荷率 ×730 小时 × 接入容量),直接引导项目配置储能提升自主平衡能力。两大政策形成 “规模目标 + 盈利保障” 的双重支撑,网侧储能作为电网调峰调频核心载体的地位进一步夯实。
市场格局:59% 占比成绝对主力,成本优势领跑全球
2024 年数据显示,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 42.46GW(同比增长 99.2%),其中网侧储能占比达 59.15%,以绝对优势成为最大应用场景。成本端更现突破:交钥匙储能系统均价降至 85 美元 /kWh,最低达 58 美元 /kWh,仅为美国的 1/4、欧洲的 1/5,为规模化铺开奠定基础。区域分布呈现 “西北领跑、华东创新” 特征 —— 西北地区依托新能源大基地需求新增装机最大,华东则通过浙江武义 200MW/400MWh 等标杆项目探索 “储能 + 电网” 融合模式。
技术突围:从主流锂电到多元技术协同
当前网侧储能仍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占比 92.64%),但技术创新已呈现多路径突破:
- 长时储能攻坚:《方案》将≥8 小时技术列为重点,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在甘肃、山东等新能源基地试点落地;
- 安全体系升级:欣旺达等企业通过液冷技术(如 Noah x2.0 系统)实现电芯温度差≤3℃,结合 AI 预警构建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 智能化融合:数字孪生与 AI 调度算法在虚拟电厂项目中应用,使储能响应速度提升至毫秒级。
标杆落地:88 天建成的 “浙江样本”
2024 年 6 月投运的浙江武义项目,刷新国内网侧储能建设速度纪录:采用 88 套 5MWh 液冷预制舱,搭载 314Ah 大容量电芯,实现调峰、调频、紧急备用多场景协同。该项目不仅是浙江省 “千项万亿” 工程标杆,更验证了 “电网侧储能 + 新能源消纳” 模式的可行性 —— 年可平抑风电光伏波动电量超 1.2 亿千瓦时,保障区域电网供电可靠性提升 15%。
未来挑战与机遇
尽管市场升温,成本高(电池占系统成本 65%)、回收体系不完善等痛点仍存。但随着 254.7GWh 钠离子电池、124.28GWh 液流电池产能规划落地,叠加数据中心等新场景(2025 年 IDC 用电量将达 2000 亿千瓦时)的刚性需求,网侧储能有望在 2026 年进入 “技术迭代 + 场景爆发” 的新阶段。